首页 >> 资讯

每日精选:张雪峰并不全错,我也劝你慎报新闻专业

2023-06-19 11:56:28来源:凤凰网

摘要:胡福明先生逝世,杜骏飞教授谈起一段往事:昔年,南大曾有某理科权威拿着KP I轻薄文科,谓文科不过是几张稿纸而已,文科副校长当即毫不客气地回答:没有文科的胡福明那几张稿纸,恐怕你连做科研的机会都没有。此人就此噤声。——真是一剑封喉!一篇作品就能把所有轻薄和鄙视怼回去,这就是自信。可如今,我们可以甩出什么的作品?那些妖艳的10万+爆款吗,那些新黄色新闻吗?如今新闻专业太缺乏自信,虚弱自卑到连那种无聊言论都要辩驳。

吐槽青年出品


(资料图)

新闻专业的衰落和凋零在于,得不断为自身存在的合法性而辩护,为“新闻无学”辩护,为网红随口一句“孩子非要报新闻学,我一定会把他打晕”而辩。理会这种无厘头的言论,并非这种言论有何挑战性,而在于专业太缺乏自信,虚弱自卑到连这种言论都要辩驳。

年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作者胡福明先生逝世,杜骏飞教授谈起一段往事:昔年,南大曾有某理科权威拿着KP I轻薄文科,谓文科不过是几张稿纸而已,文科副校长当即毫不客气地回答:没有文科的胡福明那几张稿纸,恐怕你连做科研的机会都没有。此人就此噤声。——真是一剑封喉!一篇“社论文章”就能把所有轻薄和鄙视怼回去,这就是自信。可如今,我们可以甩出什么的作品?那些妖艳的10万+爆款吗,那些新黄色新闻吗?拿不出作品和实力,只能诉诸于见仁见智的价值宣示,用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角度看,那不过是一种“喊叫”。

谁要是说“千万别报经济学”“千万别报医学”“千万别报哲学历史学”,人家专业的人,可能头都不会抬一下,懒得理你,你爱报啥就报啥,专业价值无须去辩护,辩护只会拉低专业品质。谁要是说“哲学无用”“文学无用”“史学无用”,人家会快乐地承认,是的,哲学就是无用之学,无用而有大用,大学通识课每个人都得学,你不学毕不了业。新闻专业听不得“新闻无学”“千万别报”,是因为这个专业被人戳中了脆弱的痛点,踩到了短处,很容易就叫起来了。

针对张雪峰的言论,好多学新闻的学生催我写一篇。我明白他们的意思,大概是想让我为新闻专业辩护一番,为本专业长长威风。前几天一直没写,我很犹豫,怕孩子们失望,因为我不会为这个专业作什么辩护,相反,我也会说,慎报新闻。

张雪峰的那段话,当然有很多问题,判断超过了论据所允许的限度,甚至根本就没有提供论据,想当然地判断。一个孩子或家长向你咨询可不可以报新闻,新闻专业的情况,你起码要问清楚孩子的情况:为什么想报新闻,是否真对当记者有强烈的兴趣?是否了解当下媒体格局和新闻业的情况?分数处于什么位置,是想报哪所大学的新闻系?未来想从事什么工作,是否了解目前新闻专业总体的就业状况?兴趣和就业,你目前更看重哪一方面?

这些情况根本不了解,没有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盆冷水就浇灭了一个孩子对新闻专业的追求,以“就业不好”这个单一标准否定一个专业、泯灭了一种兴趣,这不太不负责任噢。

其一,新闻专业就业不好,就是总体的状况,但名校新闻毕业生的就业,相对来说还是不错的,人大、中传、复旦、清华、北大、华科,新闻毕业流向都挺好的。孩子报新闻专业,不是一个抽象选择,而是具体的学校,具体的学校有具体的就业情况,咨询不就干具体分析的活儿吗?新闻专业过于抽象,应该具象到哪所大学新闻学院的哪个专业,新闻、广电、广告、新媒体、国际传播,新闻里又分理论、实务,实务里又分传统采编实务、数据新闻等等,抽象判断毫无咨询价值。

其二,即使笼统谈就业,就业也不能作为压倒性的单一标准。一,就业率是一个变化的指标,当下就业不好,不代表四年、七年后也不好,追逐当下的就业热点,四五年毕业时可能又过时衰落了。二,不要将新闻就业局限化,以为学新闻就是“做新闻”,其实随着社会对新闻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媒介化程度的加深,泛新闻就业岗位越来越多,新闻专业适配的岗位越来越多,新媒体岗、宣传岗、公关岗、审核把关岗,等等。三,当下没有哪个专业就业不难,就业之外,还有兴趣、前途、资源积累、职业转换资本等方面的综合考虑。

前段时间陆扶民教授做了一个研究,值得学新闻的孩子们参考,他的研究表明,新闻可能不是一个最好的职业,但却是一个好的“起点职业”,把这个职业作为起点,积累了媒介素养、人脉资源和传播资本后,可以在很多高端职位更有竞争优势,作为跳板转型时有更好的职业前景。专业决定就业,就业决定命运,在跳槽频繁的语境下,这种认知可能需要改吞拿鱼了,职业选择很多时候不是一步到位,需要长远规划。

其三,学新闻并不是就业不行,哪个专业都需要自己去拼,主体决定在自己。扎实学好专业,有厚重的文史哲积累,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不会找不到好工作。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谈这个问题,学新闻的要有“就业欲望”,大二大三就要为“找到好工作”作准备,毕业时没有30万字的作品积累打底,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不写作,不实习,不与媒体保持沟通,不在专业之外厚积文史哲,进学校就以考研保研为目标,毕业时当然找不到好工作。

新闻专业的第一次课,可能就会讲“媒介素养”:建议不要随意听别人的建议,要在专业学习中培养自身在多元混杂的信息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他的话有论据吗?其言论的框架是什么?他的言论经过了何种中介化过程?他的判断是事实判断还是价值判断,是意见还是情绪?何种观点需要审慎和严肃地对待。

当然,张雪峰并不全错,他的言论在舆论场上很有代表性,代表了公众对新闻业新闻学的失望,对“新闻无学”的总体认知态度,对很多事件上新闻缺席失语的不满,对新黄色新闻泛滥的嘲讽:这就是你们做的新闻?千万别报新闻,最好别报新闻,代表了一种社会情绪。理解这种情绪,不必当作对专业的冒犯。

作为从业者,我并不想自卖自夸推销这个专业,恰恰相反,我也想从专业层面浇点儿冷水,如果很犹豫报不报这个专业,分数不是很高可以考上知名新闻学院,对新闻的热情其实没那么高,只想找一个可以养家糊口的饭碗,建议可以不报新闻。新闻业容纳就业的能力确实在衰减,吸纳就业的大厂也在裁员。新闻工作像一个公交车,学新闻的只是起点站上车,中间学其他专业也可以上车,做新闻不必非学新闻。

建议慎重报考,主要基于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很多人选择新闻专业,是觉得“做新闻很风光”,经常能出现在电视上,名字出现在报纸上,重大事件中发出声音,在亲友熟人眼中傲然是个人物,比一般工作更容易成名。这其实是站在行业外看新闻业的一种幻觉。新闻人只是新闻的记录者和报道者,新闻人的名气,很多是附着于所报道的新闻之上的,一个报道重大外交事件的人,新闻带来的影响是“爆炸性的外交事件”带来的,而不是报道者。甘斯在《什么在决定新闻》中也提到这一点:新闻媒体的主要角色是信息的传输者,例如,如果他们报道失业增加的新闻,其产生的效果源于失业,而非源于报道。名气的另一个重要来源是平台和机构,一篇报道,一种声音,往往因为发在特定平台才产生特别效果,别误把平台当自己的牛逼。

明白这一点,就能克服很多自恋。干这行干久了,很容易产生一种“我很重要”“我身在舆论中心”“聚光灯对着我”“我一篇文章让打掉股市多少点”的职业自恋,滋长一种自我中心主义和个人英雄主义,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有点虚名就膨胀。不知道报道者的名气是依附于新闻和平台,产生一种凌驾于新闻之上、冲到新闻中心让自己成为新闻的精英自负,因为这种自恋和膨胀而翻车的人太多了。

实际上,这行在“成名”问题上是很残酷的,干得越久越知道,这行的“名气”更多会产生一种反噬的力量:当我们做对了,没有人会记得;当我们做错了,没有人会忘记。――你在报纸写千篇报道,可能都很难让人记住你,但哪一天你标题错了一个字,白纸黑字删都删不掉,立刻会成为全网群嘲的对象。你第一篇10万+,可能是让人丢人现眼的10万+。当然,这个行业有不少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但没有一个“成名”的过程不经历了舆论的锤炼、不需要从业者有面对争议的强大内心。克服那种“光环加身”的自恋和辉格式的成名想象,才会在自己面前树起一面平滑的专业之镜,有一颗平常的入境之心。

第二,再说说这个专业的“学问”,这个更要想清楚了,否则以后自己大学四年没学到什么找不到工作,再反过来怪这个专业。常有人说新闻无学,真的无学吗?不是这样的,有学,而且很有学问,但这个专业的学问并不像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那样有一个稳定而坚固的学科内核,可以对外专业的人形成垄断和排它门槛。这么理解新闻专业,方向就错了,四年学下来既无理论又无实践,那就毁了。新闻的专业知识不是“内向内敛”的垄断,而是外向的开放,是围绕未来所报道的新闻而进行的知识积累。――你要为未来能报道这个社会而进行充分的知识积累,你必须在大学博采文史哲的知识营养,让自己有一个坚固的知识金字塔基,才能驾驭未来无数不按专业领域、纠结着很多社会因素、涉及众多社会问题的新闻。这种建立在文史哲整体知识塔基上所形成的对整体事实的敏锐洞察力,就是新闻之学。

新闻教育家詹姆斯•凯瑞说,新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他借用已故历史学家奥克肖特对历史的定义“定位于过去的真实之整体”,给新闻下的定义是:定位于现时的真实之整体。――每天变化多端的新闻,不会按经济、政治、文化、国际、体育、社会的领域去化,它的事实本身是一个整体,是社会整体真实的一部分,所以需要文史哲的宽阔视野。新闻专业的训练,就是以文史哲的通才为基础,在实践中去训练“认知现时真实之整体”的新闻思维,“专业知识再生产”远高于专业本身,专业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再生产能力。习惯专业上的自闭和内卷,没有以文史哲为基础的通才积累,想抱着几本新闻专业的书就想学好新闻,以考研式的知识点结构去积累新闻专业知识,那,就算了吧。

常有人说学新闻缺乏专业自信,容易有专业上的挫败感。如果你寄望着这个专业能给你很硬的专业知识从而去树立自信,那就错了,这个专业的自信,需要你自己在大学开放的知识场域中去树立。新闻专业给你创造了自由宽松的氛围,开放的实践平台,“见什么都不怯”的专业气场,还有专业主义精神的启蒙和熏陶。――但更多的专业资本和学问架构,需要你自己去填充。一所大学的新闻学院,往往是这所大学选课最自由、管理最宽松、最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学院,这种自由用得好,能通过四年的培养塑造出一个有自由灵魂的通才,用得不好,那就是什么也没学到、到媒体就业时被其他专业学生碾压的庸才。

第三想说的是“干”,懒人不适合学新闻,新闻是勤奋的人“干出来”的,而不是电脑前憋出来挤出来的。有一种误解,觉得新闻是“耍笔杆子的”,大错特错。在这行要干出名堂,写出可以让自己在此起彼伏的热点节奏和残酷的新奇追逐中免于焦虑的代表作,需要极度的勤奋。用脚采访,用笔才能还原,脚力高于脑力和笔力,这是金规则。培根在《新工具》提到知识的三种生产方法,凭借经验漫无目的收集的搬动材料的蚂蚁,用内部体液编织网格的经院式蜘蛛,用采来的花粉酿制蜂蜜的蜜蜂。――新闻人的知识生产更像是蜜蜂,蜜蜂不仅隐喻着一种生产方式,更隐喻着勤劳。你必须不断飞去采花粉,才能酿出蜂蜜。

一个名记者说过,我遇见过许多幸运的记者,但我从没遇见到一个懒惰却又幸运的记者。独家新闻的发掘看似幸运的偶然,实际上辛勤积累的产物,独家只垂青勤奋的家伙。新媒体自媒体时代,产生了一种幻觉,好像坐在电脑前就能编出个爆款,微信聊几句、打个电话、翻几条微博就能写篇新闻。如果这样看待新闻,完全不必读新闻专业,随便读个什么专业都可以,然后去自己去玩自媒体,搞内容变现,即使会很辉煌,但缺乏专业主义训练,终有如“一个寒门状元之死”那种方式爆雷的时候。

另外,虽然理想在当下受到嘲讽,但不吹不黑,干这行还真需要点儿理想,理想是什么?它是一种比饭碗追求高一些的东西,Having dreams is what makes life tolerable,新闻并不是一个每天都面对新奇之物的行业,相反,它会有不断的重复,热点的重复,问题的固化,框架的重复,程序的重复,这种重复常常带来周期性的职业疲倦,理想,可以让自己在这个行业走得稍远一些。理想,不是一个自我感动自我美颜的自恋之物化对象,理想不是物,而是把自己从某种物质利益锚定中解放出来,在公共追求中与他者产生意义关联的超越性思考。小清新们还没有接触新闻,会对新闻有很多美好想象,会被一些英雄主义的扒粪故事搞得热血沸腾,但这些并不是理想,而是幻想,脆弱得很,大三大四时就碎了。经历过冲撞和打击,仍保持着相信,那才是理想。

这些想清楚之后,再在人生重大选择的那一栏写上:新闻。到大城市,到最好的新闻学院,与一群自由奔放的灵魂相遇。

关键词:

相关新闻